天时地利人和,黄精采收的黄金法则,你可知晓?


它曾是古人眼中“久服轻身”的“仙草”,守候在山野之间,历经岁月的洗礼,有着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——这便是黄精。



随着现代科研的不断深入,黄精的健康益处得到了更全面的揭示。它不仅在传统中医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,更在食品和保健品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认可。



谈及黄精的采收,并非简单的农事行为,其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技艺,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

初识黄精:山野间的隐士


黄精,别名众多,有重楼、龙衔、垂珠、救穷、萎蕤、鹿竹、老虎姜、土灵芝、戊已芝、仙人余粮等,多生于山林灌丛或山坡阴湿处。



黄精性味甘平,归脾、肺、肾三经,深受古人推崇。诗圣杜甫曾挥毫写下“扫除白发黄精在,君看他时冰雪容”的诗句赞颂。

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黄精受戊己之泻气,故为补黄宫之胜品。土者万物之母,母得其养,则水火既济,木金交合,而诸邪自去,百病不生矣”,足见其珍贵与神奇。


然而,要将这份自然馈赠转化为对身体有益的健康食品,首先就得从细致的采集过程着手。


黄精的采收:天时地利人和的抉择


天时——黄精的采收,讲究的是“适时而取”。


古时关于黄精的采收记载虽略显零散,但均透露出古人对药材采收的严谨态度。



《名医别录》中提及“二月采根,阴干”,而《千金翼方》亦云“二月采,阴干”,此等记载虽侧重于月份,却暗含了顺应自然节律,于植物生长最为饱满之时采收的智慧。



至隋唐时期,《本草详节》首提“八月采”,后世医家多以此为准,认为秋季,尤其是八月至九月间,为黄精采收的最佳时期。此时,黄精根茎饱满、肥厚,糖性充足,营养成分最佳,且便于贮藏与运输。



现代研究认为,秋季黄精根茎饱满、糖性足,确为采收的黄金时期。此时,黄精中的有效成分达到峰值,而酶活性和微生物分解作用相对较弱,有利于保持黄精的纯正与高效。



地利——黄精的生长环境对其品质有着深远影响。


湖南以其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,为黄精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

安化被称为“中国多花黄精之乡”,素有“湘中药库”之美誉,境内青山叠嶂、草木葱茏、孕育着超过千种的药用植物资源,其中,多花黄精分布最广、蕴藏最大、品种上乘。



《药物出产辨》记载:“黄精,以湖南产者为正”。国际知名药用植物与中药资源学专家肖培根院士,在2002年主编的《新编中药志》一书中,明确湖南安化为多花黄精核心产区,产量大且品质优良。


2022年,《关于公布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(第一批)的通知》中,“湘黄精”被正式列入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,(在「道地产区」一栏中“安化县”排在湘黄精核心产区首位)。



人和——采收过程中,人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。


经验丰富的采集者,能够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积累的经验,准确判断黄精的成熟度,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收导致的品质下降。他们遵循“轻挖、慢刮、细理”的原则,确保每一根黄精都能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。



选择土壤湿度适中(20%~25%)、无烈日曝晒、无霜冻侵扰的阴天或多云天气进行采收,是确保黄精根茎完整无损的关键。这样的湿度既便于根茎与土壤分离,又能保持其表面干燥,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。


从山野到健康佳品的蜕变


采收后的黄精,应立即进行处理,并防止霉变虫蛀。这一过程,虽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技巧。


多花黄精根茎的颜色泛黄,表面无附着水,用滤纸粘贴吸水微量吸附,下雨天气或土壤湿度过大均不宜采收。



首先,去掉其茎叶,轻轻地刮去附着在根茎上的泥土,注意不要弄伤根茎,如有伤根,另行处理。可人工去须,注意在加工以前,不要用水清洗。



随后,将清洗干净的黄精,根据其质地和大小,采用蒸、煮或晒等方法进行干燥处理。反复蒸晒可使黄精的营养精华充分释放、凝聚,特别是九蒸九晒后的黄精,乌黑油亮,软糯甘甜;而直接晒干则能延长其储存期限,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天然风味。



不论采取何种处理方法,目标都是在保持黄精原有自然品质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升其健康价值,并确保其更易于储存和运输。


黄精采收与加工的新篇章


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,黄精的采收与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。



现代生物技术、智能农机设备的应用,使得黄精的采收更加高效、精准;而先进的干燥、提取技术,则让黄精的有效成分得以更好地保留和利用。



然而,无论技术如何进步,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,是培育黄精中不可或缺的灵魂。黄精的采收与加工,不仅是一场从山野到健康食品的转变,更是我国千年医药文化深厚底蕴与智慧结晶的生动展现。


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