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爽何时至?末伏养生,从一杯好饮开始,教你如何在“秋老虎”中找到清凉!
随着盛夏的余威逐渐收敛,我们即将步入末伏,尽管立秋已至,但“秋老虎”的威力却不容小觑,可能带来不逊色于大暑及小暑的高温。
末伏,作为三伏天的最后一程,不仅温度高,湿度也大,湿热交加之下,人体极易受困于“秋老虎”的侵袭。
然而,正是在这样的季节里,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与饮食调养,我们不仅能安然度过这段酷热,还能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处暑不出伏,一年无春秋
农谚说:“处暑不出伏,一年无春秋。”这句谚语揭示了末伏期间的一种气候现象——即使已经立秋,但秋季的凉爽并未如期而至,炎热的夏日似乎占据了主导,使得春暖花开与秋风送爽的过渡变得模糊不清。
今年的处暑恰逢末伏的第九天,意味着炎热的延续,预示着秋季的炎热将比往常更为持久。
立秋三甲起惊风,凉爽何时至?
民间流传的另一句谚语:“立秋三甲起惊风”,这里的“惊风”即指凉爽的风,暗示着立秋后的第21天,即8月29日,天气将逐渐转凉。
这意味着,进入末伏后,大约两周左右,早晚间的凉意将开始显现,带来期盼已久的凉爽。
末伏养生:品三样,两不做
品 | 三样:
• 烙饼摊鸡蛋: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,末伏烙饼摊鸡蛋。”三伏天烙饼摊鸡蛋,既能补充蛋白质,又能享受美味,也寓意着圆圆满满,团团圆圆。
• 鸭 肉:“头伏鸡,末伏鸭”,鸭肉性凉,适合炎热的末伏食用,可清热润燥;
• 绿 豆 糕:绿豆是消暑佳品,制成绿豆糕,解暑的同时,又有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,为生活增添几分喜庆。
两 | 不做:
• 不贪一时之凉:即便末伏余热未消,也不得过度依赖冷饮和空调,以免导致体内寒湿,影响身体健康,长时间带在空调房的人群应适量运动,走出室内外出散步,多呼吸新鲜空气。
期间可饮温茶调节体温,缓解体内的燥热,研究发现,温茶能降低体表的温度1~2度,带来清凉与舒适,远胜冷饮的表面刺激。
• 不要过度劳累:避免过度运动和经常熬夜,生活起居应有规律,保证充分的睡眠。对于步入中老年的朋友而言,优质的睡眠不仅是生命的基石,更是维护活力与健康的无价之宝。适时午时小憩(建议在30~60分钟)有助于恢复精力,提高工作效率。
黄精姜枣茶:三伏佳饮
配料:九制黄精10g~15g,红枣5颗,枸杞10g~15g,生姜三至五片,红糖:适量(建议糖友们不放红糖),还可加入桂圆、玫瑰一起冲饮。
步骤:生姜切片,红枣去核、枸杞洗净备用,将生姜、红枣、九制黄精(不必清洗,以免损失营养)放入锅内,开大火至水沸后加入红糖和枸杞,再继续熬煮10~15分钟即可。
黄精,于春秋两季采摘,秋季正是黄精收获的佳季。据《名医别录》记载,黄精:“主补中益气,除风湿,安五脏,久服轻身、延年、不饥。”
末伏时节,虽夏去秋来,然天气仍然炎热,易耗气伤津,这时就可泡杯黄精茶,或将其与生姜等一同搭配,为身体提供帮助。
黄精姜枣茶同样适宜中老年人饮用,为迎接凉意渐浓的秋冬铺垫基石。
对于饱受失眠困扰的朋友,不妨尝试将大麦、茯苓、大枣、桑椹、百合、酸枣仁、红玫瑰一同煮水,或以开水冲泡,焖5分钟。每晚临睡前饮用1杯(200ml,半杯水),无需贪杯,以免夜半清梦被频繁的尿意打断。
在末伏期间,某些水果的食用需谨慎:
• 荔 枝:性热,多吃易上火;
• 菠 萝:过量食用易加重体内湿气;
• 猕猴桃:寒气较重,不宜过量食用;
• 哈密瓜:冷藏后的哈密瓜可能刺激肠胃。
末伏送夏迎金秋,暑热渐消凉意浮。三伏即将落幕,祝大家时时有祝“伏”,日日享清“伏”,家庭更幸“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