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不止于情,爱自己,女子一生浪漫的开始
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”又一年七夕佳节翩然而至,这个浸润着中式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,仿佛打开了时空的画卷,铺陈着无数动人故事与绵延千年的风俗。
它不仅是恋人之间传递深情厚谊的桥梁,亦是现代人心中祈愿美好、追寻幸福的温馨时光。
七 夕 溯 源
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,之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,是古时女子们展现才华、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。
2006年5月20日,七夕节(乞巧节)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,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中,就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。
七夕佳话
从民间至宫廷,古代女性欢乐时光
古时的七夕,并非是情人节,它是女子们用来会访闺中密友、祭拜织女、切磋女红、乞巧祈福的美好日子。
唐宋时期,七夕节的庆祝活动达到了顶峰。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,车水马龙,人流如织。
宋元时期,七夕节的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节。在这一天,女子们可以放下束缚,挥洒肆意做自己。
古时的女子们,用一把剪刀、一部织机、一块锦缎,玩出了无数花样。
在七夕这天,女子们沐浴净身,精心打扮,向织女焚香祭拜,祈祷自己能变得聪慧及心灵手巧。
她们手执五色丝线和七孔针,借助朦胧月光,穿针引线,争夺“得巧”的美誉。
宋代笔记《致虚杂俎》中就记载了一则唐朝宰相元载爱姬(薛瑶英)乞巧的逸事:“薛瑶英于七月七日,令诸婢共剪轻彩,作连理花千余朵,以阳起石染之。当午散于庭中,随风而上,遍空中如五色云霞,久之方没,谓之渡河吉庆花,藉以乞巧。”
七夕节佳节,女子们皆聚首月下,嬉戏游戏,“忘寐达曙”至天亮。
哪怕是深居宫廷的嫔妃宫女,亦得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,放下繁复的礼制束缚,投身于穿针乞巧的雅趣之中,或是翩翩起舞,或是浅吟低唱,“动清商之曲,宴乐达旦”,狂欢宴饮一整夜。
七夕新语
超越爱情,女性的浪漫绽放日
时光荏苒,如今的七夕节内涵,似乎被现代社会简化为情侣间的专属浪漫,遗忘了它原本丰富的文化意义,局限于爱情之中。
生活忙碌,许多女性兼多重角色,被家庭、职业和社会期待所累,往往忽视了对自身最温柔的呵护。
女人如花,花有一万种开法,趁着这浪漫之日,不妨暂时停下脚步,给予自己一份温柔关怀。
无需过分焦虑于世俗的期待,也不必为了迎合他人的眼光而刻意绽放,倾听内心的声音,感受那份纯粹的自我。
心理学家卡尔·古斯塔夫·荣格说:“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才刚刚开始,在那之前,你只是在做调研而已。”
无论你的外在如何变化,无论岁月将你带至何方,每个女性都应勇敢地拥抱生命的多彩面貌,活出真实的自我。
研究表明,享受高质量的自我关爱的个体更容易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,提高生活质量。
悦他不如悦己,自爱并非自私之举,在不损害他人权益的前提下,诚实地面对并满足自身的需要,让生命之树绽放更加绚烂的花朵。
七夕之际,即便没有伴侣相伴,也可以成为自我宠爱的契机。给自己一个静谧空间,泡上一杯黄精黑糖饮,听听喜欢的音乐,亦或是化一个美美的妆扮,漫步于自然之中。
尽可尝试重拾那些久违的爱好,你会发现,内心的丰盈已让外表焕发出别样的光彩。
七夕佳节,不仅承载着恋人间的柔情蜜意,更是女性自我关爱、展现个人魅力的美妙时刻。
不妨放慢脚步,与古人共赴一场浪漫之约,感受中式浪漫的独特韵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