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志调和,生命之树常青:古人养生“九”要诀之“五知”养生法
五知”养生法,源自宋代名人周守忠所说:“知喜怒之损性,故豁情以宽心;知思虑之销神,故损情而内守;知语烦之侵气,故闭口而忘言;知哀乐之损寿,故抑之而不有;知情欲之窃命,故忍之而不为。”
“五知”养生,勿要使“七情六欲”宣泄。
知喜怒之损性,故豁情以宽心
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”这是《中庸》中的至理名言,与周守忠所言“知喜怒之损性,故豁情以宽心”不谋而合。人生旅途,喜怒哀乐如同四季更迭,不可避免。然而,过度的喜怒不仅损耗心性,更可能导致生理机能的紊乱。
周守忠倡导的“豁情以宽心”,是一种超脱世俗烦恼、以宽广胸怀接纳万物的生活态度。在日常生活中,当我们遇到挫折或成就时,应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正如《菜根谭》所言: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。”这种豁达,不仅能够保护心性,还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。
知思虑之销神,故损情而内守
现代社会,思虑过度已成为普遍现象。周守忠提出“知思虑之销神,故损情而内守”,提醒我们过度思虑会消耗精神,导致心理失衡。
《大学》中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。减少不必要的思虑,学会内守心神,是恢复精神活力的关键。
我们可通过冥想、绘画、书法等传统方式,回归内心平静。
在日常生活中,简单如适时放下手机,远离电子屏幕,享受一段静谧的时间与自己对话,也是内守心神的有效途径。
知语烦之侵气,故闭口而忘言
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”,如《道德经》所言,适时闭口不言,保持沉默可以让人更好地倾听他人的声音,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需求。
在现代生活中,言语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,但过度的言语表达却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,从而因言辞不当而引发矛盾和冲突。
周守忠提倡“知语烦之侵气,故闭口而忘言”,即要适时地保持沉默,避免无谓的言谈。这种沉默并不是要人们放弃交流,而是要人们学会在交流中保持一种谦逊和谨慎的态度,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。
知哀乐之损寿,故抑之而不有
情感的波澜起伏,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。“知哀乐之损寿,故抑之而不有”,过度沉浸于哀乐之中,会损耗生命力。
《中庸》中提到的“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”,启示我们应追求情感的适度表达与调控。
在面对人生的高低起伏时,用平和的心态接纳一切,不让过度的悲伤或喜悦占据主导。通过提高情绪管理能力,让情感流动而不泛滥。
知情欲之窃命,故忍之而不为
“知情欲之窃命,故忍之而不为”,周守忠告诫我们,过度的情欲会偷走生命之光。在物质充裕、诱惑众多的今天,如何做到“克己复礼”成为了一大挑战。
《论语》中提到的“仁”,不仅仅是对他人的仁爱,也是对自己的仁慈,即通过自我约束,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尚。学会节制,不被欲望所奴役,是通往真正自由与幸福的路径。
通过培养兴趣爱好、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,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,提升自我价值感,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内心的需要。
在日常生活中,实践周守忠的“五知”养生法,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,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,最终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。
让我们以古鉴今,不断探索与实践,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养生之道,活出更加健康、充实、有意义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