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食“长生秘诀”:古人养生“九”要诀之“七食”养生法
“七食”养生法,源自清代医学家石成金,他在《长生秘诀》一书“饮食部”中言:“食宜早些,不可迟晚;食宜缓些,不可粗速;食宜八九分,不可过饱;食宜淡些,不可厚味;食宜温暖,不可寒凉;食宜软烂,不可坚硬;食毕再饮茶两三口,漱口齿,令极净。”
石成金认为“人赖饮食以养生,饮食调和,则脾土安泰”。脾胃被视为人体的生命之源,负责消化吸收,供给全身所需。
现代医学证实,健康的脾胃功能对维持机体平衡至关重要。“先饥而食,食不过饱;先渴而饮,饮不过多”,维护脾胃的正常运作,避免过量饮食对消化系统的负担。
“七食”养生法
食宜早些,不可迟晚
早餐与晚餐的适时进食,如同自然界的日出日落,遵循着人体的生物节律。
现代营养专家建议早餐应在起床后1~2小时内食用,晚餐则应在睡前3~4小时完成,以此促进消化,提升睡眠质量。
食宜缓些,不可粗速
细嚼慢咽促进唾液分泌,有助于食物的初步消化、吸收,减少胃肠负担,预防消化系统疾病。
石成金的这一饮食建议,在今天看来,仍然是维持良好消化功能的有效方法。现代研究显示,细嚼慢咽还能够增加饱腹感,控制食量,预防肥胖及相关疾病。
食宜八九分,不可过饱
石成金的“食宜八九分”观念,与现代营养学所推荐的“八分饱”理念不谋而合。
每餐适量,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,给脾胃留下足够的休息空间,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健康,亦是避免消化不良,预防肥胖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关键。
石成金建议,尤其在晚餐时应减少食量,避免食用难以消化的肉类和油腻食物,有助于预防夜间消化不良,保证睡眠质量。
食宜淡些,不可厚味
清淡饮食,减少高盐、高脂、高糖食品的摄入,对现代人的健康尤为重要。过咸、过甜、过油的饮食习惯,已被证实与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相关。
现代健康指南普遍建议养成低盐、低脂、低糖的饮食习惯,日常生活中遵循“淡食”的饮食原则,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,预防慢性疾病,维持身体健康。
食宜温暖,不可寒凉
温暖的食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,避免生冷食物对脾胃的刺激,有助于保护脾胃,减少消化不良的风险,尤其是在寒冷时节更为重要。
石成金这一建议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体质的人群,提醒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也要考虑到食物的温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。
此外,现代医学也提醒,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可能损伤口腔及消化道黏膜,影响消化吸收。
食宜软烂,不可坚硬
易于消化的食物,对于老年人群、消化系统不佳和脾胃虚弱者十分适合。
石成金提倡早晚食粥,认为粥具有易消化、生津止渴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现代营养学亦强调,合理的食物加工方式不仅能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,还能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,促进营养吸收。
食毕再饮茶两三口,漱口齿,令极净
茶性清心,涤荡肠胃。石成金提倡的饭后饮茶漱口,不仅有助于口腔清洁,预防龋齿,还能利用茶中的抗氧化物质,促进身体健康。
现代口腔卫生理念同样强调,餐后清洁口腔的重要性,去除食物残渣的同时,保持口气清新,提升个人形象。
现代视角下的应用与挑战
石成金的“七食”养生法源于古代,在现代生活中依然适用。现代人面临的饮食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,带来了新的饮食挑战。
快餐文化的普及,使得方便快捷的饮食选择往往忽视了营养均衡和消化健康。
工作压力与时间管理的冲突,使繁忙的生活节奏可能压缩了用餐时间和准备健康食物的机会,影响了饮食的质量。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公众需要具备辨识能力,从海量的健康信息中筛选出科学依据,避免被误导。
通过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,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养生法,使之成为指导日常饮食习惯的有效工具,无疑是对身心健康的最好投资。